各地正在歡慶首個“非遺版”春節,濃濃中國年處處都有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。近年來,北京大力推進老字號傳承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儲備,已連續5年認定了百名工匠。記者聯系上最新獲得榮譽的兩位“北京老字號工匠”,其中一位在餐飲業深耕32年、用匠心還原經典菜品,一位在非遺傳統技藝領域求進不休。他們扎根的領域不同,但都堅守傳承精進,綻放匠人光彩。
郝春杰 49歲 森隆飯莊總廚
多方奔波找回失傳百年菜
中午時分,新世界百貨五樓森隆飯莊出餐口。49歲的郝春杰正全神貫注,給冒著熱氣的菜品“體檢”。大多數菜品,他憑眼睛、鼻子和經驗就能“把脈”。實在拿不準的,則會嘗上一小口,不合格、不達標的菜當即被打回重做。
郝春杰是“北京老字號工匠”,他的餐飲生涯從1992年開始。32年間,靠著踏實、負責和鉆研,從一線廚師逐步成長為總廚,目前負責森隆飯莊菜品品控和研發。遇到生意特別好、廚師忙不過來時,他也會拿起鍋勺,上陣炒菜。飯店的幾個熱門菜——冬菜扒鴨、茨菇紅燒肉、響油鱔糊等,他都手到擒來。
今年百歲的老字號森隆飯莊,曾歷經遷址、閉店斷檔等波折。2019年重張開業后,“掌門人”王培欣就下決心要“打撈”遺失的傳統菜品。郝春杰最自豪的,就是通過奔波努力,找回了失傳近百年的名菜冬菜扒鴨。
“1924年森隆開門時,就有冬菜扒鴨,國宴上也有過這道名菜。”為了找回這道菜,郝春杰和同事查閱了不少森隆的歷史資料以及幾十年前的報刊,終于在一份舊報紙上找到了簡單介紹。然而,恢復名菜僅有文字介紹不夠,他又找到此前在森隆工作過的多位老人。這些老人大多已80歲上下,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各不相同。“一位前輩對我說,一定要找回這道傳統菜,當時我壓力很大。”
既要挖掘傳統做法,也要結合現在的消費者喜好、口味等進行創新。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去年,在多番奔走調研和反復試驗后,失傳近百年的冬菜扒鴨終于恢復。“原料主要是鴨子和冬芥菜。以前做法很簡單,主要是整鴨過油炸,把冬芥菜放入鴨肚蒸熟即可。我們借鑒和創新,做法工序更復雜。”新做法中,鴨子需去骨,僅腌制鴨子就要24小時,還要加入火腿、五花肉等材料。整個過程,包括腌、烤、煨、烤、蒸等多個工序。
目前,森隆飯莊恢復了傳統菜品約100道。在傳統做法上創新的冬菜扒鴨,成了飯莊銷量頭名。郝春杰說,雖然做冬菜扒鴨前后要花去近兩天,但能讓大家吃到這道失傳的名菜,很值。
一鹽一味都要“斤斤計較”
郝春杰的“工匠”精神,不僅體現在找回老菜、發掘新菜,更有對每道菜品口味和質感的堅守。
森隆飯莊堅持不用“科技與狠活”。“現在有的菜,重油重鹽,放速成料包,這都是不健康、不負責的。”郝春杰說,不論店內哪道菜,一鹽一味都標準化,這里面有對傳統的堅守,也有對現代的創新。
“最難的,就是標準化。翻閱老菜譜,往往會有‘鹽少許’的標注,少許是多少?這需要琢磨試驗。”以冬菜扒鴨為例,腌制時就需用到五香鹽和腌制醬。這些配料,如今都按克重一一調好。“不能多,也不能少,要嚴格按標準去做,不然味道就不對,挖掘、傳承和創新就沒有了意義。”
“斤斤計較”的不只是一鹽一味,還有做菜技法。店內有一道菜叫“八寶獅子頭”,與買肉餡或者機器打餡不同,郝春杰要求廚師必須堅持“手工模式”——選用一斤二兩的精五花肉,分條剁餡。刀起刀落,顆粒大小需保證一致,而后再手工摔打出韌勁,全程不加淀粉。“從業30多年,我剁這塊肉差不多要20分鐘,其他人可能稍長。”
之所以要堅持手工切肉摔打,是為保證肉的質感、菜的口感。“用刀剁和用機器打,兩種味道。我們還根據季節輪換,調整肉的肥瘦比例。”郝春杰說,如今餐飲業“近道”很多,但考慮到食客健康和傳統技藝、老菜品的傳續,依舊需要“笨辦法”。榮譽已屬過去,他說自己和年輕同事要敬畏傳統、不忘創新,無愧當初入行的責任和初心。
侯雪 37歲 “金漆鑲嵌”技藝傳承人
六年出徒到走進故宮
南四環邊、涼水河畔,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院內,侯雪拿著畫金筆,埋頭工作著。他在給一個作品彩繪上漆,用的是金漆雕填彩繪工藝。“這細細的紋飾,每一個紋路都是師傅一刀一刀在漆層上雕刻的。雕刻完之后,我要在刻痕中潤漆色,而后填入金粉……”按照規范,侯雪需重復潤漆色7到12次,才能最終顯出效果。時間流逝,作品在這位“北京老字號工匠”手下逐漸有了生機。
侯雪是北京人,大學期間學習藝術設計專業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結識了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柏群,并在其指導下,被金漆鑲嵌的精美藝術深深吸引。2009年畢業后,侯雪決定走進這個行當。然而,作為公司最后一批學徒制成員,他沒想到這個決定從一開始就是長達六年的“基層”學習。公司生產車間在河北大廠,他住石景山,幾乎每天早出晚歸,用地鐵、公交、騎車的組合方式往返石景山和大廠。
金漆鑲嵌,是“燕京八絕”之一,包含鑲嵌、彩繪、雕填、刻灰、斷紋、虎皮漆等多種技法。侯雪主要學習的是彩繪。他從給師傅沏茶開始,觀察學習師傅們的每個動作細節和工作環節。在相當長時間內,他做的都是最基礎的工夫,用尺子打邊線、畫角花、先四邊再中間……每一步都嚴格學習而不能“跳級”。“日復一日。一般一個人學習一種技法,都要五六年時間才可以出徒。”
隨著經驗積累,侯雪的本領也增長嫻熟。2014年至2016年,他和同事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經歷——進故宮修文物。當時,他主要負責的是修復編鐘樂器等漆器。在故宮修文物,每一道流程都環環相扣,要求規范嚴謹精密。“任何修復方案都要前期討論、論證,最難的是修復要保證可逆性。一旦出現瑕疵或者效果不好,要能恢復到原樣。”為此,他小心翼翼對待每一個待修補的文物,不少時候自己在家和公司提前實驗。作為清宮造辦處漆畫匠首領蘇明堂的第六代傳人,每當觸摸到那一件件文物,侯雪都感慨“仿佛在與祖師爺跨越時空對話。”
快節奏也需“慢工細活”
談及“北京老字號工匠”榮譽,侯雪淺淺一笑。他說,這是對年輕技藝人的鼓勵,是給年輕工藝美術匠人信心和力量。“這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。現在商業發達,但我們一直堅持手工化。”
過去幾年,由侯雪參與創作鑲嵌的屏風等大型作品多次用于國事活動,其中一些還走進了人民大會堂、釣魚臺國賓館,亮相“一帶一路”“中非合作論壇”等活動。這背后,只有他知道每件作品從木工到設計再到潤漆色等諸多環節,有多么不易。
“每個環節都是細心活,每一次上漆色都要仔細、專注。我做的彩繪作品,用時短的可能需要20天到一個月,長的三個月半年都可能。有的大型屏風,可能需要我們師傅花去一年甚至兩年時間。”如此繁復漫長的創作,最考驗人的就是技藝和心境,“技術要精妙熟練,心境要寧靜恬適。稍微有一處細節不到位,整個作品就崩了。”
如今,侯雪不僅是“北京老字號工匠”,也是北京工藝美術大師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“金漆鑲嵌髹飾技藝”代表性傳承人。工作之外,他十分樂意走進學校與社區,為大家普及金漆鑲嵌和非遺保護知識。“和過去有些行業技藝不輕易外傳不一樣,我很樂意把自己的經驗、思考說給學生。也喜歡通過淺顯、幽默的方式,把金漆鑲嵌的知識播種給小朋友。”他說,這一行的從藝年限非常久,一般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練出手藝。“很多年輕人覺得時間太長,看不到希望,可人才和技藝不能斷啊。”他希望,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“金漆鑲嵌”這門技藝傳承下去。